“四川党岭徒步女孩病危”事件中,事发地党岭卓雍措湖垭口海拔约4700米,女孩在徒步途中突发严重高原反应并伴随失温,被发现时已陷入昏迷。救援队历经十余小时将其送医,女孩被诊断为高原脑水肿和低体温症,生命一度危急,幸运的是,在昏迷19天之后已苏醒,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会有后遗症,但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高反和失温,大家往往会因为轻视而导致严重后果,而一旦出现重度症状,在野外环境下几乎没有有效救治手段,唯一的措施就是立即下撤。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无论是好友同行还是临时组队,出野外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始终是自己,不能完全寄托于他人。今天,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系统梳理下高反和失温——高海拔活动中最常见,也最危险的两种威胁。

民警等将女游客背下山 图据丹巴警方
高反:从轻微症状到严重警报
初上高原,很多人会出现头痛、心慌、气短等反应,这其实是轻度脑水肿或肺水肿的表现。多数情况下,原地休息(不再上升海拔)适应一两天后,症状会逐渐缓解。但如果不适持续,就意味着需要继续适应,甚至下撤海拔——此时若强行上升,会大幅增加风险。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既往没有高反史,绝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身体状态、上升速度等因素都影响适应性。因此,行程中预留充足的适应时间至关重要。
处置要点
- 基本应对: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停止爬升。有条件可低流量吸氧约30分钟,能有效缓解不适,且不会产生依赖。头痛难忍时可服用布洛芬,它有助于改善睡眠,但不会掩盖疼痛而延误判断。
严重警报
- 脑水肿迹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步态不稳
- 肺水肿迹象:静息状态下仍气喘、胸闷、唇色发紫、持续咳嗽


图|高海拔脑水肿、肺水肿形成机制和迹象,左滑查看
出现严重警报时,下撤最有效的救治方式。但麻烦在于,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患者往往已丧失自主行动能力,下撤将极为困难。
失温:从身体发抖到意识模糊
导致失温的因素很多:能量补给不足、衣物不够保暖、遭遇恶劣天气、行动受阻等。一旦无法躲避寒冷环境,情况会迅速恶化。
- 早期信号:身体不自觉打冷颤。这时就要立即行动:添加衣物、补充高热量食物。
- 明确症状:出现无法控制的颤抖,说明已进入失温状态,必须紧急处理。
- 危险状态:若体温持续下降,导致意识模糊,此时若无外人协助,很难自我恢复,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

图|严重低体温症状
与高反一样,处置失温也要趁早:躲避、保暖、进食。一旦发现症状无法消除,就应果断向安全地带撤离。

图|野外医学针对严重低体温症的撤离建议
每一次户外遇到的环境不同,撤退难度也不同,唯一不变的是“防大于治”。我们需要提前预判风险,不要等到身体发出严重警报时才后悔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