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续发生的多起滑雪意外死亡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随着国内滑雪爱好者的增多,滑雪运动中的意外伤害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滑雪,作为一项高危运动,需要我们以更加严谨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伤病机制与预防
滑雪意外主要可能导致窒息和创伤。窒息往往源于陷入粉雪、掉入坑洞或遭遇雪崩。
为了预防这类意外,我们必须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两个核心方面:预防措施和最小后果化。通过评估风险的可能性与后果的严重性,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尽可能减少意外发生后的后果。当风险评分达到一定高度时,应果断停止活动。
在滑雪前,我们应充分了解天然雪道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结伴滑雪、佩戴头盔等护具、携带必要的救援装备等。对于野雪滑雪,尤其需要携带雪崩三件套(雪崩雷达、探杆、雪铲),并学会正确使用。此外,雪崩气囊背包和雪肺等装备也能在关键时刻提供额外的保护。
对于一位严肃的野雪爱好者,这些可能还远远不够,您还需要必要的户外知识、应对恶劣天气的准备、对自身装备的了解和维护、队友之间的熟悉和配合、面对意外时的应对能力等等。
救援与急救
一旦意外发生,迅速找到伤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特别是在雪崩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数据显示,雪崩后被埋15分钟的存活率高达92%,而超过35分钟则降至30%。因此,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迅速定位并挖掘被埋人员。这也意味着,真正能救你的,可能就是和你一起滑雪的同伴了。
在找到伤患后,我们需要立即进行伤患评估。评估过程依旧可以遵循野外急救三个三角形的原则,以现场评估、首要评估、次要评估的顺序进行。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制定出问题清单及处治计划。
一:短时间被掩埋
如果患者有脉搏,呼吸问题可能是最优先需要考虑的。如果患者呼吸衰竭或无呼吸,立刻进行人工呼吸支持(10-12次/分钟)。维持患者的核心温度同样重要,短时间被埋在雪里不一定会造成失温,但挖出来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加速体温的散失。
如果患者没有脉搏,立刻开始心肺复苏,但不要只进行胸外按压。…
12月6日,一则关于日本女星中山美穗在浴室不幸意外身亡的新闻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热休克”这一词汇也随之进入公众视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纷纷发出警示,提醒大家在冬季洗浴时要警惕“热休克”的风险。
然而,什么是“热休克”呢?小编在百度百科、百度学术、百度文库等平台进行了深入查询,发现相关介绍大多聚焦于生物学领域的“热休克蛋白”。
当我们看到“热休克”这三个字时,是否可以理解为高温导致的休克状态呢?让我们从休克的定义和机制来深入探讨。
休克,指的是循环系统中的灌注压力不足,导致身体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根据机制的不同,休克可分为容量性休克、血管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在这个案例中,场景设定在浴室,患者在泡澡过程中,由于水温过高,全身毛细血管发生扩张,进而引发灌注压力下降,这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血管性休克。同样地,在高温环境下出汗过多(如蒸桑拿),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也可能导致脱水,进而引发容量性休克。此外,我们也不能排除患者可能存在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因此,“热休克”可能涵盖了容量性休克、血管性休克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多种类型。
回过头来看媒体的报道,小编不禁怀疑,某些媒体是否将昏厥与休克混为一谈了。休克特指灌注压力不足,但昏厥则是指意识水平的改变,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灌注压力不足只是导致意识水平改变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果患者是在浴室中昏厥,是否能确定是休克引起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导致昏厥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
除了前面提到的休克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空气是否流通、是否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体温是否过高、是否出现低血糖以及是否遭受了头部创伤(如不慎摔倒)等。
在救治这样的意外现场时,我们可以借助伤患评估系统,遵循从普遍到具体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
以下是一种建议的急救流程:
现场评估:
立即开窗透风,确保空气流通。…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CPR的野外准则之不要开始CPR。
移除第三条“外伤造成的无脉搏”
WMAI总部给出的解释:表述过于笼统,应强调致命伤害导致的无脉搏,也就是处于无法逆转的状态下。因为也有一些情况可能是例外,如果因心脏骤停引发的意外,如摔落、车祸等,这些伤患或许可以通过CPR而被挽救。另一个机制就是雷击。
对于“如果我在现场,结果会不会改变?”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然而,我坚信,要想取得理想的救援效果,关键在于两点:首先,要进行系统的伤患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的伤情,及时发现并阻止可能恶化的严重问题;其次,要制定快速的后送方案,因为面对恶化的严重伤情,时间就是生命,救援必须争分夺秒。
许多观看视频的朋友都关注到了腿部断离的问题,并认为如果伤者能在第一时间对自己的断肢进行止血,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确实,断肢问题是一个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状况。但在这个现场,可能还存在其他同样严重的伤情。如何发现并处理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借助野外急救的核心工具——“伤患评估系统”。
在此,我们简要概述评估系统的重点。
现场评估:很多时候,伤情机制能够揭示伤情的类别。例如,在这起坠崖事故中,我们可以推测患者可能存在骨折、出血、脊柱受伤等问题,并据此准备相应的急救用品。
首要评估:当我们接近伤患时,腿部的伤情可能会首先吸引我们的注意。然而,肢体末端的出血并不总是那么致命。因为末端血管较细,且完全断裂的血管会因断端收缩而抑制出血。当然,断肢止血仍需尽快处理,但在未发现其他部位有更严重的外出血时,应优先对断肢进行止血(可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或使用三角巾进行绞紧止血)。
次要评估:断肢只是伤情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确定是否存在其他更严重的伤情。相比骨折和小伤口出血,我们更应关注那些可能影响关键系统的伤情,如创伤性脑损伤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内脏破裂引发的容量性休克、胸部受损导致的气胸和呼吸衰竭、骨盆或股骨骨折造成的失血性休克等。通过仔细且全面的评估,大多数这些伤情都能被识别出来。具备WAFA/WFR等急救技能的学员还能识别脊柱问题。识别出这些伤情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场做出相应的初步处理。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识别出严重问题,并在现场进行初步处置。接下来,就需要根据伤情制定合适的撤离计划。野外医学原则提醒我们,不要为处理低风险问题而采取高风险的方法。但面对严重紧急的医疗问题时,有时我们不得不考虑高风险的方法。例如,脊柱损伤不一定致命,但容量性休克却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在必要时,我们可能需要在增加脊柱损伤风险的前提下,将容量性休克患者尽快送医。
所以,从结果去推想九峰山的遇难者,该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处的严重损伤,现场不仅需要止血、补水、保温、固定,还需要能够想办法更快速地将患者送医疗机构。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案例,在深圳发生的坠崖意外,患者已经被困三天。经过系统的评估,救援队决定采用直升机后送的方式来进行。当然,这也是因为深圳有直升机救援的服务,很遗憾的是,国内大多数地方想要有直升机救援还是非常困难的。
伤患被送抵深圳大学总医院,经诊断,伤患双侧小腿下段开放性骨折,已发生感染。影像学提示右跟骨骨折,骨盆骨折,肝脏低密度灶,性质待定。检验提示感染血象,肝功损伤,肌肉损伤,尿中红细胞提示肾脏损伤可能。神经外科、骨科医生会诊后收入ICU治疗。公众号:深圳公益救援队驴友七娘山坠崖被困3天获救
最后,给所有热爱户外活动的朋友们两条忠告:一是不要独自冒险;二是要与学过野外急救知识的人同行。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患者后送路上没有了脉搏和呼吸,是拍肘还是CPR?我想已经不用给答案了吧,大家应该会选CPR,但是在这种创伤机制下,其实CPR也无能为力了。
看完这个背景,需要回答三个问题:患者的问题清单、现场的撤离计划、以及选择紧急撤离的理由。小编也请微波炉老师给出了他的答复: 1、问题清单: a、高风险伤口(理由:动物咬伤),预期感染和失血,处置计划为清创包扎; b、轻微失温(理由:主诉冷,并开始发抖),预期严重失温,处置计划是保暖、进食、补水; c、急性压力反应(理由:为熊可能回来而感到焦虑),处置计划为安抚情绪,进食进水; 2、撤离计划: 整体选择安全不需要紧急的撤离方案。案例中给出的撤离计划都可以,理想的情况是一边撤离,一边通知ATV向患者靠拢。协助患者行走可以减少救援的压力,但是是否能找到靴子,这是一个未知。用担架撤离似乎对患者最好,但会增加救援队员的风险,以及患者失温的风险。等候ATV到来的风险相对大一些,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威胁越来越大。但不管有何种方式,持续监测患者的病情发展,避免预期问题的产生也是后撤途中重要的事情。…
前段时间,两位“驴友”在“虫草线”遭遇困境,向迪庆消防德钦大队发出了紧急求助。看到这则新闻,作为学过野外医学的我,不禁思考:在这种情境下,我们是否可以融入野外医学的评估系统来提升救援效率?
每年冬天,“雪道的尽头是骨科”这句玩笑话不绝于耳,相信不少朋友都刷到过雪道意外事故的视频。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对错,只讨论意外的结果该如何处理。
骨折的问题,不能说这事很严重,但也不能说这事不严重,毕竟伤筋动骨一百天,这罪是有的受了。幸运的是,大部分的骨折不致命。
但在这样激烈的碰撞意外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意。
第一个问题就是脊柱!在剧烈的碰撞、摔落下,脊柱也可能受到伤害,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瘫痪。所以,在意外发生的第一现场,稳定患者的脊柱非常重要。对于学过急救的您来说,稳定脊柱并非不去移动伤患,而是在救助伤患的同时,要关注脊柱的稳定,该评估就评估,该处置还是要处置!在雪场救护人员抵达之前,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顾。
第二个问题就是头部的创伤!虽然滑雪者都有戴头盔,但巨大能量的撞击,依旧有可能影响头部。头部最重要的器官就是颅骨保护下的脑,对于头部的受伤,脑是否受到影响,就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院前,没有仪器来识别脑部是否有受损,但我们可以抓住两个重要的症状:
1、有没有因为头部的创伤而昏迷
2、有没有因为头部的创伤而失忆
只要存在其中任何一个症状,我们就说这位伤患有创伤性脑损伤。因为,创伤导致脑功能发生改变,我们就需要担心脑部受到的损伤。比如,下图的这位雪友:
这位伤患失去了部分的记忆,因此我们现场就可以断定存在创伤性脑损伤,需要去医院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受损的程度。轻微的损伤可能只需要通过休息来等待大脑的自愈;而严重的损伤,可能会需要神经外科的手术,来止血、移除血块、释放颅内压力等。如果您忽略了这些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可能会加重,那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很多雪友都有摔断片的经历,觉得这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野外医学建议,有创伤性脑损伤,不管症状如何,在安全可撤离的前提下,都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而另外一些症状则表明,脑损伤的风险更大,需要尽快去医院检查,这些症状包括了:…
“呼吸的痛”这个词或许你在听歌的时候听到过,但又有几个人真正感受过呼吸的痛呢?所以,当小编刷到这个视频时,第一时间就想和大家来分享一下。
注:下面的视频需要打开音频,请注意音量和场合。
https://wildmed.asia/wp-content/uploads/2023/08/剪辑版.mp4
之后,小编想方设法找到了视频的当事人,也就是KK唐梦麒,通过他的回忆,我们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境。唐梦麒
1996年出生,湖南人,专业山地车速降车手,从业10年,受伤无数。
小编:这个视频里的场景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KK:这是8月份参加崇礼一场山地车速降赛时摔的,是我自己身上摄像机记录下来的。
小编:为什么要把这个视频分享出来呢?
KK:我也是想了很久,因为这次撞击在当时,我觉得很严重,感觉自己无法呼吸,脑子里不断闪现一些事情,毫不夸张的说,有几秒真的有濒死的感觉。
小编:你记得自己是怎么摔车的吗?
KK:应该是我的车辆没调试好,所以上车时,车感出了点问题,刚出发两三百米,就摔了。
小编:摔完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
KK: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痛,那种重重拍向地面的疼痛,只要一吸气,胸腔扩张,就会产生剧烈疼痛,所以你可以听到我当时是进气短,出气长。
编者按:
从症状上来评估,KK现在处于呼吸窘迫的状态,而导致呼吸窘迫的原因可能就是疼痛,患者在疼痛时,会不自主的屏气和收缩肌肉,让自己能够压制疼痛的感觉。当然,也可能伴随着胸腔的损伤,例如肋骨骨折。由于呼吸的时候,横膈肌和胸腔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每一次呼吸都有可能牵扯到伤处带来疼痛,这也会导致患者不敢用力呼吸,表现出呼吸短浅的症状。
我们通常可以使用PROP(呼吸的普遍处理方法)来帮助伤患调整呼吸。
当然,如果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能够发现胸腔的实际损伤,那么也可以做出针对性的处置。对开放式的气胸进行伤口的封堵,对不稳定的肋骨进行固定来缓解疼痛。这个时候,呼叫救援并做紧急撤离是必须的。
小编:这个状况持续了多久?
KK:也就视频记录的大约一分钟左右。然后有个工作人员过来关心我,我还和人家说没事。我觉得运气还不错,地上没有凸起的石头树根这些,所以疼痛有所缓解之后,我还可以自己站起来,当时,我感觉自己应该没受多大的伤
小编:听上去的确挺幸运,那之后你又继续比赛了吗?
KK:没有,其实我后来又坐在道边休息了大概20分钟,然后想坐在车上滑下去。但当时腰椎处的疼痛非常明显,稍有震动或者呼吸大一些,就会有比较强烈的疼痛感。后来就下了两三百米,正好有缆车站,我就坐缆车下山了。
编者按:
看来伤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腰椎处的疼痛表明脊柱受伤的伤害,这是一个不致命,但又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脊柱伤的预期问题是瘫痪,这对于大多数伤患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结果。这也提醒大家,伤情并非伤患第一时间表现的那样,我们需要利用伤患评估系统对伤患进行全面的评估,才能对伤情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理想的情况下,伤患需要用硬质担架搬运撤离,以便能够稳定患者的脊柱。但从KK的表述,脊柱虽然有伤,但相对风险较低。及时放弃骑行,使用缆车下撤也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小编:下去之后,有没有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KK:我在雪场的医疗站做了检查,没发现有啥骨折啥的,虽然他们建议我去医院,但我偷懒没去。在家休息了两三天,感觉症状慢慢消除了,应该问题不大。
小编:我们不能就结果说事情,虽然结果是好的,但没去医院做检查始终是个错误的决定。
KK:是的,我的确有些大意了,这个必须得吸取教训。
小编:类似这样的摔车经历,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KK:摔车对于速降来说太正常了,我身边大概三成以上的车友都有过骨折,有的甚至还骨折过四五次。不过我自己有一次摔到了内出血,还挺严重的。摔出去的时候,车把顶在了腹部,当时也是疼得无法呼吸。最后是救援队把我抬下去的,反正我自己已经爬不起来了。
小编:是医院检查出来内出血吗?
KK:是的,先在县城医院B超,说腹腔有阴影,然后又转了一家三甲医院,诊断说肝脏破裂。不过出血量还可以,医院给打了两针据说是止血针,又把腹腔内的淤血抽掉,也不多。不过那次,我在家躺了很长一段时间。
编者按:
腹腔的剧烈撞击,有可能对脏器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内出血的问题产生。在现场,我们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内出血的问题存在,但可以通过持续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因为,持续的出血会导致身体出现代偿,呼吸和脉搏会逐渐加快,医学上称之为休克。当我们在帮助伤患时,在经过休息、安慰,呼吸脉搏还继续上升,那么就需要紧急撤离。
小编:最后,还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KK:必须有呀,那就是必须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骑行和训练我们需要根据将要骑行的路段合理佩戴头盔护具,评估路段和赛道情况,合理选择半盔或全盔,护膝、护肘,甚至于对一些高风险赛道,还需要佩戴护具,护颈。要想玩得长久玩得安全,技术提升非常重要,但安全意识更加重要,这不只是说做好防护,也需要有应对风险的能力。祝大家玩车健康,快乐!
小编:也谢谢KK,“献”身说法,用自己的案例给玩极限运动的朋友提出了警示。
KK:是的,受伤并不光荣,也希望大家少受伤。
小编:有句话叫风险固定存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呀,如果以后再遇到自己或队友摔车该怎么办?
KK:还要建议大家学点野外急救,毕竟在救援没到达之前,还能开展自救互救。
小编:哈哈,就这句话最有价值了。
后话:采访结束后,小编又去翻了翻KK的朋友圈,发现他受伤的三天后,又继续了他第183场比赛,并获得了精英组的冠军!真是不知该恭喜他还是该提醒他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