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在现场|勒多曼因滑坠意外的模拟处置

这是四川省山地救援队发布的事故救援报告,请在看下面的内容之前,先浏览这份报告!SMRT,公众号:四川省山地救援队 总队2023年“6.3”勒多曼因山难事故救援报告 分析报告的内容,大致可以了解: 6月3日伤患滑坠无法行动; 6月4日才有信号,向外发出求助;…

WMAI导师大家庭 以冰雪淬炼专业情谊

在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导师团队不仅是专业共同体,更是以信任与协作为纽带的大家庭。 2月15-16日,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新疆、成都等地的20余位导师齐聚崇礼雪场,在年度聚会中实现专业精进与情感交融的双重成长。 雪道上的教学相长 聚会,娱乐是不可或缺的。资深导师化身滑雪教练,指导新手在雪道上突破自我。跌倒时的欢笑与进步时的掌声,印证着"持续学习"的核心理念——正如野外医学教学,成长需要时间淬炼与团队支持。冰雪中建立的默契,正是应对野外急救时团队协作的生动预演。 课程升级共绘蓝图 本次聚会还聚焦于教学体系革新,WMAI将推出阶梯式导师发展路径。新框架通过“系统培训-评估-实践”实现闭环,确保导师在教授高风险课程前完成精准能力锻造。分层培养模式彰显协会对人才发展的长期承诺,为行业标准树立新标杆。 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分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师们分享着惊险救援案例与教学心得。新老导师一起探讨中国野外医学教育发展路径,资深导师通过真实场景解析教学精髓。这场对话不仅传递专业知识,更让新晋导师感受到"大家庭"的温度。 这场冰雪之约印证:WMAI的凝聚力源于对专业精神的共同追求。当导师们在陡坡上彼此扶持,在会议上激荡思维,他们正以行动诠释"野外医学教育者"的深层定义——既是生命守护技能的传授者,更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与互助成长的同行者。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新的导师课程即将推出,请大家持续关注公众号发布的课程进展。

知识更新:关于过敏的症状及处置

轻微过敏症状的再定义 将全面起疹和瘙痒,改为躯干起疹和瘙痒。学员更容易理解,同时,也需要强调为多处的起疹和瘙痒,但不涉及关键系统的症状,通常这类情况并不严重。 严重过敏症状的再定义 将全面起疹瘙痒、面部肿胀,改为全身和面部起疹。起疹是多数过敏具有的症状,严重过敏时通常也会有起疹的表现。但我们依旧关注过敏是否影响关键系统,如全身多处起疹,预期会引发过敏性休克;面部起疹预期会引发呼吸道肿胀。如果只有全身和面部起疹,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我们也需要注意,有一些严重过敏未必会有起疹的表现,这会对实地的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肾上腺素的使用 对于超过30kg体重的伤患,考虑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注射,0.3mg或0.5mg,也可能取决于您能获得的肾上腺素笔的剂量。体重低于30kg的伤患,依旧以0.01mg/kg为参考来确定剂量,但也可以使用0.1mg或0.15mg剂量的肾上腺素笔。 备注:常见的肾上腺素笔剂量为:0.1mg、0.15mg、0.3mg、0.5mg,但不排除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剂量,请在获得肾上腺素笔时,仔细查看笔上的说明。

学员亲历生死一线:急救技能的关键作用——从自救到互救的实战启示

到现在想起这件事,依旧十分后怕,但也暗自庆幸自己学了野外急救,但同时也深深感到我们是如此的幸运,没有为一时的疏忽,造成不可接受的后果。 事故发生 2025年1月18日凌晨5点,我和其他四位同伴从兰州出发,计划前往岱乾山登山。我们沿着连霍高速行驶,途经永登段时,由于下雪路滑,车辆突然失控撞向护栏,导致事故发生。事发地点海拔2169米,气温为零下20度,车辆损毁严重。事故发生后,我们五人陆续从车内爬出,撤离到安全地带,并做好现场安全措施,随后拨打了120请求紧急救助。 第一个幸运:自救成功。 现场处理 事故发生在早上6点左右,当时天还未亮,车内五人中,驾驶员(朋友A)和副驾驶(朋友B)虽然受到惊吓,但无明显外伤。我和朋友C、朋友D两位朋友坐在第二排,C主诉身体右后侧有轻微疼痛,其他无异常;D则说右肩疼痛剧烈,感觉手臂抬不起来了。而我自己,感觉是伤得最重的那个,呼吸困难、胸部剧痛。作为一名鲜鲜出炉的国际野外医学协会的第一响应人,我已经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这次正好用在自己身上。事故发生后,我先对自己进行了全身检查,发现胸部剧痛和呼吸困难,初步判断为肋骨骨折。我利用现场可用材料对自己的肋骨进行了固定,以减轻疼痛并防止进一步损伤。运气还不错,对我呼吸的影响还不算太大。同时,避免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失温,我仍然忍着疼痛,坚持为自己采取了保暖措施。 第二个幸运:我学过野外急救! 处理完自己,我的体力也剩下不多,但还是评估了一下D的伤情,并对D的肩部做了制动处理,以减轻了他的疼痛,我怀疑他的锁骨或肩关节受损了。在前往永登县人民医院的途中,我为自己准备了详细的伤情报告,包括事故经过、伤者主诉、初步判断及已采取的急救措施。这份报告为急诊科医生快速了解伤情、制定抢救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效率。这些还是值得我自己小小得意一把,因为就连医护人员都觉得我做的非常好。 医院诊断 在县医院,我和D接受了CT和超声检查,D的伤情确诊为锁骨骨折韧带断裂,而我则是多发肋骨骨折并伴有胸腔积液。由于伤势较重,我们于当日上午10点转院至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然而,朋友A、B、C三人,自觉不严重,并未在医院接受任何检查,这也为之后的事情,埋下了一个重大的隐患! 失误:经历了意外的每一个人,都是伤员。 意外出现…

近期野雪意外频发,野雪安全与野外急救不容忽视

近日,连续发生的多起滑雪意外死亡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随着国内滑雪爱好者的增多,滑雪运动中的意外伤害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滑雪,作为一项高危运动,需要我们以更加严谨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伤病机制与预防 滑雪意外主要可能导致窒息和创伤。窒息往往源于陷入粉雪、掉入坑洞或遭遇雪崩。 为了预防这类意外,我们必须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两个核心方面:预防措施和最小后果化。通过评估风险的可能性与后果的严重性,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尽可能减少意外发生后的后果。当风险评分达到一定高度时,应果断停止活动。 在滑雪前,我们应充分了解天然雪道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结伴滑雪、佩戴头盔等护具、携带必要的救援装备等。对于野雪滑雪,尤其需要携带雪崩三件套(雪崩雷达、探杆、雪铲),并学会正确使用。此外,雪崩气囊背包和雪肺等装备也能在关键时刻提供额外的保护。 对于一位严肃的野雪爱好者,这些可能还远远不够,您还需要必要的户外知识、应对恶劣天气的准备、对自身装备的了解和维护、队友之间的熟悉和配合、面对意外时的应对能力等等。 救援与急救 一旦意外发生,迅速找到伤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特别是在雪崩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数据显示,雪崩后被埋15分钟的存活率高达92%,而超过35分钟则降至30%。因此,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迅速定位并挖掘被埋人员。这也意味着,真正能救你的,可能就是和你一起滑雪的同伴了。 在找到伤患后,我们需要立即进行伤患评估。评估过程依旧可以遵循野外急救三个三角形的原则,以现场评估、首要评估、次要评估的顺序进行。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制定出问题清单及处治计划。 一:短时间被掩埋 如果患者有脉搏,呼吸问题可能是最优先需要考虑的。如果患者呼吸衰竭或无呼吸,立刻进行人工呼吸支持(10-12次/分钟)。维持患者的核心温度同样重要,短时间被埋在雪里不一定会造成失温,但挖出来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加速体温的散失。 如果患者没有脉搏,立刻开始心肺复苏,但不要只进行胸外按压。…

回顾2024,展望2025

首先祝所有的朋友们元旦快乐, 在新的一年,事业顺利,阖家幸福,大展宏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关于课程 回顾2024年,国际野外医学协会总共开设课程52个(港台地区未计入统计),培训学员833人次,总计课时3158个(一个学员上一天课为1个课时)。 学员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2%,这和所有朋友的信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其中,WAFA野外高级急救课程为41个,占了课程总量的近80%。 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学员认为性价比最高的课程了。 2025年,我们还将以WAFA课程为主流,对野外急救保持持续兴趣的,可以考虑后续WFR-BRIDGE课程,将WAFA认证升级至WFR野外第一响应人。 2024年,我们在全国21个城市和地区开设了培训课程(其中有一部分为不对外招募的内部课程),但更多的课程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我们也希望在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开展课程,以惠及当地的户外爱好者。 如果有兴趣承办野外急救课程,可以添加下方二维码进行咨询。 学员反馈 …

案例分析|日本女星浴室意外身亡,野外医学帮您揭秘“热休克”

12月6日,一则关于日本女星中山美穗在浴室不幸意外身亡的新闻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热休克”这一词汇也随之进入公众视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纷纷发出警示,提醒大家在冬季洗浴时要警惕“热休克”的风险。 然而,什么是“热休克”呢?小编在百度百科、百度学术、百度文库等平台进行了深入查询,发现相关介绍大多聚焦于生物学领域的“热休克蛋白”。 当我们看到“热休克”这三个字时,是否可以理解为高温导致的休克状态呢?让我们从休克的定义和机制来深入探讨。 休克,指的是循环系统中的灌注压力不足,导致身体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根据机制的不同,休克可分为容量性休克、血管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在这个案例中,场景设定在浴室,患者在泡澡过程中,由于水温过高,全身毛细血管发生扩张,进而引发灌注压力下降,这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血管性休克。同样地,在高温环境下出汗过多(如蒸桑拿),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也可能导致脱水,进而引发容量性休克。此外,我们也不能排除患者可能存在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因此,“热休克”可能涵盖了容量性休克、血管性休克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多种类型。 回过头来看媒体的报道,小编不禁怀疑,某些媒体是否将昏厥与休克混为一谈了。休克特指灌注压力不足,但昏厥则是指意识水平的改变,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灌注压力不足只是导致意识水平改变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果患者是在浴室中昏厥,是否能确定是休克引起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导致昏厥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 除了前面提到的休克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空气是否流通、是否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体温是否过高、是否出现低血糖以及是否遭受了头部创伤(如不慎摔倒)等。 在救治这样的意外现场时,我们可以借助伤患评估系统,遵循从普遍到具体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 以下是一种建议的急救流程: 现场评估: 立即开窗透风,确保空气流通。…

知识更新:CPR野外准则之不要开始进行CPR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CPR的野外准则之不要开始CPR。 移除第三条“外伤造成的无脉搏” WMAI总部给出的解释:表述过于笼统,应强调致命伤害导致的无脉搏,也就是处于无法逆转的状态下。因为也有一些情况可能是例外,如果因心脏骤停引发的意外,如摔落、车祸等,这些伤患或许可以通过CPR而被挽救。另一个机制就是雷击。

案例分析|如果我在九峰山,结果会不会有所改变?

对于“如果我在现场,结果会不会改变?”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然而,我坚信,要想取得理想的救援效果,关键在于两点:首先,要进行系统的伤患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的伤情,及时发现并阻止可能恶化的严重问题;其次,要制定快速的后送方案,因为面对恶化的严重伤情,时间就是生命,救援必须争分夺秒。 许多观看视频的朋友都关注到了腿部断离的问题,并认为如果伤者能在第一时间对自己的断肢进行止血,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确实,断肢问题是一个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状况。但在这个现场,可能还存在其他同样严重的伤情。如何发现并处理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借助野外急救的核心工具——“伤患评估系统”。 在此,我们简要概述评估系统的重点。 现场评估:很多时候,伤情机制能够揭示伤情的类别。例如,在这起坠崖事故中,我们可以推测患者可能存在骨折、出血、脊柱受伤等问题,并据此准备相应的急救用品。 首要评估:当我们接近伤患时,腿部的伤情可能会首先吸引我们的注意。然而,肢体末端的出血并不总是那么致命。因为末端血管较细,且完全断裂的血管会因断端收缩而抑制出血。当然,断肢止血仍需尽快处理,但在未发现其他部位有更严重的外出血时,应优先对断肢进行止血(可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或使用三角巾进行绞紧止血)。 次要评估:断肢只是伤情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确定是否存在其他更严重的伤情。相比骨折和小伤口出血,我们更应关注那些可能影响关键系统的伤情,如创伤性脑损伤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内脏破裂引发的容量性休克、胸部受损导致的气胸和呼吸衰竭、骨盆或股骨骨折造成的失血性休克等。通过仔细且全面的评估,大多数这些伤情都能被识别出来。具备WAFA/WFR等急救技能的学员还能识别脊柱问题。识别出这些伤情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场做出相应的初步处理。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识别出严重问题,并在现场进行初步处置。接下来,就需要根据伤情制定合适的撤离计划。野外医学原则提醒我们,不要为处理低风险问题而采取高风险的方法。但面对严重紧急的医疗问题时,有时我们不得不考虑高风险的方法。例如,脊柱损伤不一定致命,但容量性休克却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在必要时,我们可能需要在增加脊柱损伤风险的前提下,将容量性休克患者尽快送医。 所以,从结果去推想九峰山的遇难者,该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处的严重损伤,现场不仅需要止血、补水、保温、固定,还需要能够想办法更快速地将患者送医疗机构。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案例,在深圳发生的坠崖意外,患者已经被困三天。经过系统的评估,救援队决定采用直升机后送的方式来进行。当然,这也是因为深圳有直升机救援的服务,很遗憾的是,国内大多数地方想要有直升机救援还是非常困难的。 伤患被送抵深圳大学总医院,经诊断,伤患双侧小腿下段开放性骨折,已发生感染。影像学提示右跟骨骨折,骨盆骨折,肝脏低密度灶,性质待定。检验提示感染血象,肝功损伤,肌肉损伤,尿中红细胞提示肾脏损伤可能。神经外科、骨科医生会诊后收入ICU治疗。公众号:深圳公益救援队驴友七娘山坠崖被困3天获救 最后,给所有热爱户外活动的朋友们两条忠告:一是不要独自冒险;二是要与学过野外急救知识的人同行。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患者后送路上没有了脉搏和呼吸,是拍肘还是CPR?我想已经不用给答案了吧,大家应该会选CPR,但是在这种创伤机制下,其实CPR也无能为力了。

开放型课程|越野跑主题急救工作坊

本课程是由WMAI国际野外医学协会推出的普及型课程。 此课程的主要面向对象为越野跑相关人群, 主旨是希望跑者和现场工作人员对赛事中容易出现的伤病有初步的认知, 并且可以在赛事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之前,为伤患进行简单的评估和处置, 也可以帮助跑者评估自身的状况。 本课程包含了病理学生理学基础原理、救援的一般原则、伤患评估系统等野外急救核心内容的理论讲解。 也包含了伤患评估系统和基本生命支持的技术示范。 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止血、翻身、腹部冲击、AED 对于越野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帮助跑者在防患于未然的同时,也能第一时间对伤情进行简单的处置。 本课程在育践网(expednet.cn)上,向所有对越野跑感兴趣的朋友开放,课程定价599元/人(学习周期180天)。但为了更多的跑者能参与其中,您只需在支付前输入“越野跑”,即可享受立减500的优惠,第一批推出1000个名额,先到先得。 课程链接:…

案例分析|被熊扇了一巴掌,该如何处理?

看完这个背景,需要回答三个问题:患者的问题清单、现场的撤离计划、以及选择紧急撤离的理由。小编也请微波炉老师给出了他的答复: 1、问题清单:     a、高风险伤口(理由:动物咬伤),预期感染和失血,处置计划为清创包扎;     b、轻微失温(理由:主诉冷,并开始发抖),预期严重失温,处置计划是保暖、进食、补水;     c、急性压力反应(理由:为熊可能回来而感到焦虑),处置计划为安抚情绪,进食进水; 2、撤离计划:     整体选择安全不需要紧急的撤离方案。案例中给出的撤离计划都可以,理想的情况是一边撤离,一边通知ATV向患者靠拢。协助患者行走可以减少救援的压力,但是是否能找到靴子,这是一个未知。用担架撤离似乎对患者最好,但会增加救援队员的风险,以及患者失温的风险。等候ATV到来的风险相对大一些,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威胁越来越大。但不管有何种方式,持续监测患者的病情发展,避免预期问题的产生也是后撤途中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