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担心二次伤害”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

写下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为下面这则消息:外卖小哥发生车祸,头部受伤,一地的血,距离拨打120已经1个小时了,120没来,警察来了,家属来了,120依旧没来…

估计看到这个消息的你一定会很气愤,为什么120来得这么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但如果编者告诉你这是一个因疫情而静态化管理的大都市,或许你就能够理解了。而编者就住在这个大都市,所以,看到这样的消息,可能比任何人都难受。因为编者知道,120的工作人员现在有多么的超负荷;因为编者知道,但凡会点急救的人都可以在120抵达之前,为这位伤患做点什么。但是,编者在评论区看到了这样的回复:“这种情况是不能移动的,可能出现颅脑损伤,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是不能动的,可能造成二次伤害。”相信很大一部分人都有帮助别人的冲动,但就被这个“二次伤害”给拉住了脚步。那什么是“二次伤害”?很多人的理解是:我救助伤患,会对伤患造成了损伤。编者可以很肯定地说,会的!例如: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可能会造成肋骨断裂。当患者需要心肺复苏的时候,到底是按还是不按呢?所以,伤害一定会有,但需要考虑哪个收益更大呢?

由于编者并不在现场,所以只能从上面的消息中作出一些假设。假定这位患者现在还有脉搏和呼吸,但是头部受伤,并正在流血,且意识也已经丧失了。为患者拨打120后,有什么是需要立刻去做的呢?

01 关注出血 首先,患者正在失血!当失血超过人体血液总量的1/3就会有生命危险,以平均5000ml的血液总量来衡量,也就三瓶550ml矿泉水的量而已。如果伤口处的血管比较粗,出血的速度就会比较快;即使出血速度并不快,但是没有止血的手段,一样会让患者陷入更危险的境地。所以,我们需要第一时间找到出血的位置,并予以准点按压止血或加压包扎止血。那么在现场我们就要第一时间止血。这个操作的好处就是挽救生命,至于二次伤害,最大的风险反而是你被患者的血液污染,但只要做好个人防护,还是可以减少这一风险的。

02 关注呼吸道

其次,患者昏迷,存在颅脑损伤,而颅脑损伤所产生的症状之一就是呕吐。对于陷入昏迷的患者来说,呕吐是致命的,因为患者如果误吸呕吐物入肺,致死率有20%-60%(不同机构的研究统计),如果我们能调整一下患者的姿势,将其放置在侧卧位,就能降低误吸呕吐物的风险。这一操作就需要搬动患者,风险是患者可能有脊柱受伤,搬动会让脊柱受伤更严重。同样,衡量搬动患者的收益和风险,避免窒息和导致脊柱受伤更严重,那还是搬动来的收益大。

当然,调整患者姿势的收益大,但并不代表可以忽略脊柱的风险。在这个案例中,患者的确有脊柱受伤的风险存在,但我们在搬动伤患时,也可以考虑尽可能稳定脊柱的前提下去操作。稳定脊柱的意思并非不去挪动患者,而是在挪动患者时,让患者的脊柱始终保持稳定即可,比如,在把患者从仰卧转到侧卧时,让头、肩、髋同步翻转,以便减少对脊柱的影响。

03 持续照顾伤患

除了以上两项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关注外,我们其实还可以做更多,例如,在等候救援时,在患者身下垫上衣物或者身上盖上衣物,避免体温流失过快;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脉搏、呼吸次数、意识水平,来判断患者的情况是稳定还是恶化,而这些并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急救就是救急,在现阶段的疫情环境下,城市的急救系统已经在超负荷的运作,按照野外医学对“野外”概念的定义,那么,在这静态化管理的城市中,或许也需要以野外医学的角度来思考。不要让“担心二次伤害”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学习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术,才能让你清楚你的好心是带来更多的帮助还是伤害。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